陈星生 文
二、1941年8月19日对自流井、贡井的轰炸

1、昭和16年8月20日《朝日新闻》一版
【中文译文】《陆军飞行战队克服恶劣气象,对自流井和忠县进行猛烈轰炸,四川腹地彻底崩塌》
[记者小原19日在华北XX基地报道]19日,小川、陆五、别府、坂口、高桥、太平的精锐部队又长驱直入,袭击了四川内陆的产盐地自流井。 飞行队顶着恶劣的气流,勇敢地冲破云层厚重的大巴山,直抵四川上空。 下午1时40分左右到达自流井,对为敌人炮火提供后援的制盐工厂以及兵工厂进行投弹。粉碎了包括制盐工厂在内的诸多军事设施。在确认多处目标淹没在火海之后,全机安全返回基地,奏响凯歌。
(日)昭和十六年八月二十日《朝日新闻》(一)版
2、昭和16年8月21日《少国民新闻》一版
【中文译文】《陆军航空兵在贡井投下炸弹 产盐地接连受到打击》 空袭被重庆方面视若珍宝的产盐地自流井、保宁的我陆军航空兵小川、秋山、木下、坂口、别府、高桥等各部队没有停止空袭的脚步,8月19日又空袭了位于自流井西部的贡井,当地的制盐工厂到军需物资仓库及其它设施,都遭受了像雨点般落下的炮弹的袭击。作为生活必需品的食盐基地被炸毁一定会使重庆政府受到更加沉重的打击。
( 日)昭和十六年八月二十一日《少国民新闻》(一)版
三、读报有感
2008年,自贡蜀光中学校友张映碧女士,在美国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几十盒《朝日新闻》微缩胶片中,找到两则抗战时期日军轰炸自流井的报道(注:1939年10月10日和1941年7月28日轰炸自贡),并复印回自贡。(载蜀光中学、蜀光中学自贡校友会编《蜀光人物》第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这是在自贡首次发现的日军轰炸自贡新闻报道的日本报纸,遗憾的是这是两则剪报复印件。
这4份报纸的发现,是迄今为止自贡首次收集到的抗战时期报道日军轰炸自贡盐场的日本报纸原件。这一发现,对自贡市来说,其史料价值和馆藏价值都是比较高的。
这4篇日文报道的中文译文,由旅日学者朋友翻译,在此特别地表示感谢。我只对个别地方作了校改,如把“陆鹫”校为“陆军航空队”。
日军战史《中国方面陆军航空作战》记载了“阻断食盐补给”轰炸详情。有必要让今天的人们知道,当年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实施了锁定居住在城市里的居民和非军事目标,以“征服士气”为目的的无差别轰炸。这是延续到当今信息化高科技条件下,所有来自空中的反人类杀戮的最初形态。
1、“阻断食盐补给”轰炸,是无差别轰炸中最为寡毒的野蛮轰炸。无差别轰炸,即违背国际规、对于不具有军事性质的目标,以破坏、损毁私有财产、造成非战斗人员伤亡为目的的反人道罪行。1931年10月8日,日军12架飞机编队轰炸锦州,这是9·18事变后首次对中国城市居民进行的野蛮轰炸。日军无视国际规则的行径,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10月10日美、英、法、意四国驻日大使联合向日本提出抗议。日本著名军事评论家前田哲男教授指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最早的无差别轰炸。(参见徐勇为前田哲男著《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二战时期的战略大轰炸》中文版所作前言)日军确立其陆、海军航空部队联合实施对中国大西南后方以普通居民为杀伤对象,将城市街道规定为直接攻击目标,“破坏(中国)国民抗战意志、促使战争结束”战略目的的大规模无差别轰炸,主要集中在1939年到1941年期间。(前田哲男著《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二战时期的战略大轰炸》中文版第321页)
1941年5月侵华日军开始制定对中国大后方第五次腹地进攻,即一0二号作战。7月中旬完成了陆军和海军两个军种航空部队的作战协调部署。“当时的中心内容是,根据派遣军(注:1939年9月23日正式组编的侵华日军)的指示,拦截食盐供给(根据情报,此时的中国腹地正苦于食盐供给不足)。在四川省的自流井,有很多架着天车的盐井。轰炸这些盐井的同时,尽可能轰炸食盐集散地的相关城市。”([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中国方面陆军航空作战》一0二号作战,朝云新闻社,昭和49年7月发行)日海军航空队以武汉为基地,率先于7月27日28日对中国抗日大后方最重要的食盐生产基地自贡进行了轰炸,史称“连日轰炸”。从8月2日开始,日陆军航空队以山西运城为基地实施代号为“阻断食盐补给”攻击(又译为“食盐补给拦截攻 击”、“盐遮断”。本文采用“阻断食盐补给”的译法)。先后轰炸了咸阳、渭南、延安、武功、凤翔、宝鸡、巫山、韩城、宜川、保宁等大约600公里范围食盐生产和运输重要城镇。8月17日19日,在日海军航空队的“连日轰炸”20天之后,又对距离运城900公里的自贡实施了“隔日轰炸”。
食盐是自然界无可替代的人和牲畜生存必需品。日军以普通居民为对象、以切断食盐补给为中心课题的无差别轰炸,可谓双重绝杀。日本昭和16年8月19日和21日的这两份《少国民新闻》在对自贡“隔日轰炸”的报道中,竟然特别强调“由于我方封锁了中国海盐的生产基地,重庆方面唯一能够依赖的食盐产地被炸毁,相信会使重庆政府受到极大的打击”。“作为生活必需品的食盐基地被炸毁一定会使重庆政府受到更加沉重的打击”。以日本小学三年级以上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少国民新闻》(日本三大小学生报纸之一《每日小学生新闻》的前身,创刊于1936年),向正在形成是非观念阶段的未成年人灌输这种反人类的战争行为,又给这种双重绝杀的寡毒,注射了一剂给人类制造恐怖的民族基因。对此,我们对此国不可抱有和平幻想。
(日)战史丛书·《中国方面陆军航空作战》(一0二号作战)
2、“阻断食盐补给”无差别轰炸,是日军在中国战场投入“兵力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的大轰炸。其中,对自贡的“隔日轰炸”,是七七事变以来“陆军航空队编队所进行的最远距离的轰炸”。日本军方战史记载,“本次的腹地进攻(即一0二号作战)兵力是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在36天(7月27日至8月31日)的作战时间里,日陆海航空部队共投入各类战机2389架次。其中,陆上攻击机2050架次,舰载攻击机、舰载轰炸机201架次,舰载战斗机99架次,陆上侦察机39架次。攻击次数20次,消耗各类弹药总计15036枚。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一0二号作战,日本海军把本属于联合舰队的第11航空队配属给中国战场方面的舰队指挥,把设在鹿儿岛的司令部转移到了汉口基地。([日]前田哲男著《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二战时期的战略大轰炸》中译本第252页,中华书局)
日本昭和16年8月18日《朝日新闻》对轰炸自流井的报道,披露了“这是事变以来陆军航空队编队所进行的最远距离的轰炸”。据日本军方战史记载:1941年8月17日日陆军第一飞行小川战队从山西运城起飞,对900公里外、距离重庆西面170公里的自流井西北方的制盐设备和仓库群进行了轰炸,命中目标。18日因天气恶劣,没有出动。19日对自流井进行了第二次轰炸。成功轰炸制盐场所和市区,取得不错的战果。通过这两次对自贡的轰炸,获得了九七重型轰炸机的极限数据:连续飞行约七个半小时,进攻里程九百公里。([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中国方面陆军航空作战》一0二号作战,朝云新闻社,昭和49年7月发行)一0二号作战结束的三个月后,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对自贡极限轰炸的实战经验及其数据,成为日本通向对英美战争的跳板。
值得关注的是,日昭和16年8月21日《少国民新闻》报道的“8月19日又空袭了位于自流井西部的贡井,当地的制盐工厂到军需物资仓库及其它设施,都遭受了像雨点般落下的炮弹的袭击。”的消息,这是迄今所看到的唯一一篇报道轰炸贡井盐场的新闻。
3、这是一部需要记取并研究的没有结束的历史。阅读80年前日本报纸的这些报道,即使是对高科技杀戮见惯不惊的当代人,依然感受到了侵略者的狂妄和嚣张:“精锐陆军航空战队在灼热的太阳下闪耀着银翼,在晴朗的四川上空持续翱翔,下午1点40分十分攻入自贡上空,在密集的地面炮火中从容地向沱江右岸的制盐工厂地区投下巨弹,并炸碎附近的兵工厂、水泥厂等军事设施,后平安归来”。“在确认多处目标淹没在火海之后,全机安全返回基地,奏响凯歌。”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是以受难者的身份看待这段历史的。但是,抗战中的自贡不只是灾难的承受者。作为对当年日本报纸的回应,2021年8月29日的《自贡日报》做了如下报道:
“在日军发动三大轰炸的三个年份,日军对自贡的轰炸逐年升级:从1939年“100号作战”1次,1940年的“101号作战”2次,升级到1941年“102号作战”中两个月内的4次狂轰滥炸。而这个时期自贡的盐产量却逐年上升:1939年产盐490万担,占川盐的52.3%,占国盐的23.7%;1940年产盐510万担,占川盐的52.4%,占国盐的20.9%;1941年产盐518万担,占川盐的52.4%,占国盐的27%。在日军对自贡实施最疯狂的“盐遮断”轰炸的1941年,自贡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高的盐产量纪录!”(2021年8月29日《自贡日报》04版)
虽然是80年以后的回应,但是不迟。因为,这是“一部需要记取并研究的没有结束的历史”。